2025年4月2日的南岳衡山,碧空如洗,骄阳为苍翠的松柏镀上了一层金边。当我身着素服,手捧金蕊绽放的黄菊,随着祭扫队伍缓步走上忠烈祠的石阶时,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在胸中翻涌。1943年寒冬,一位将军永远长眠在常德会战的硝烟中;八十余年后的今天,我站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神圣殿堂,不仅是为了完成家族的夙愿,更是以民革党员的身份,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政治对话与精神传承。
忠烈祠庄严肃穆的建筑群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凝重。当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旋律响起,我的视线不禁模糊——那铿锵的旋律仿佛穿透岁月的屏障,将我带回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。祭文诵读声中,我仿佛看见无数英烈从历史深处走来,面容坚毅,目光如炬。其中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,让我的脚步不自觉地更加庄重。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感应,不只是简单的血脉牵连,更是一个民族对其英雄儿女的永恒铭记。
作为民革党员,此刻的祭扫更添一层深义。在忠烈祠的英名墙前,我仿佛看到无数抗日将士的名字如星辰般闪耀,我仿佛听见了当年战火中的呐喊。农民放下锄头扛起钢枪,学生搁置笔墨奔赴前线,商人捐出积蓄购置军需,妇女们日夜赶制军鞋……不分党派,不论出身,千万颗赤子之心只为守护共同的家园。而今,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这份团结奋进的精神依然激荡人心。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彻夜攻关,扶贫干部走遍千山万水,青年学子在边疆支教……八十余载春秋更迭,不变的是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壮志豪情。正是这所有的一切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!
来到彭士量将军的墓区,我的手指轻轻抚过被阳光晒得微温的碑石,上面镌刻的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。那些从小听到大的故事此刻变得异常鲜活:临行前整理军装的挺拔身影,战场上与士兵同食一锅饭的温暖场景,直至最后时刻喊出的:“大丈夫为国尽忠,为民族尽孝,死何憾焉!”=这些记忆碎片在灿烂的阳光下重新拼合,成为融入我血脉的精神密码。我忽然明白,这次祭扫不仅是对亲人的追思,更是将家族记忆升华为民族记忆的神圣仪式。当我奉上以亲人署名的鲜花时,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八十余载的心灵对话。
祭扫仪式结束后,我站在“民族忠烈千古”的石阶下,一种庄严的使命感油然而生。回望历史,是为了更好地前行。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重要时刻,我们缅怀先烈,不仅要铭记他们的牺牲,更要继承他们的遗志,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。
离别的脚步沉重而坚定。南岳的风送来松涛阵阵,仿佛无数英魂的叮咛与嘱托。我知道,这次祭扫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——带着从历史中汲取的力量,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多党合作事业,让先辈们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薪火相传,永放光芒。忠魂不泯,精神永续,这便是我最深沉的政治自觉与最庄严的人生承诺!
撰稿:彭高洁